清晨,十一層樓頂。雖然朔風凜冽,但有一群人仍忙碌得熱火朝天。布置設備方位、調整儀器角度、運行測控軟件、記錄關鍵數(shù)據(jù),大家有條不紊地分工合作,緊張地匹配、分析各類有效信息,顯示屏幕中閃爍的曲線和亮點,映射在眾人的眼中,猶如遠在浩瀚宇宙中的點點星辰……
這只是航天三院8358所“尋星致遠”黨員突擊隊工作的一個小小的縮影。
使命在肩:新領域的沖鋒號角
這支黨員突擊隊所研制的產品對三院實現(xiàn)專業(yè)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支撐作用,對于8358所而言,也是一次向新方向和新領域的勇敢進軍。
產品的起始研制階段,團隊面臨著關鍵技術突破難度大、時間窗口緊、資源壓力重以及信心不足等諸多嚴峻挑戰(zhàn)。“沒有啃不下的‘硬骨頭’,只有壓不垮的突擊隊!” 彭隊長的聲音打破沉寂。隊員們立即響應,毅然挺立在攻堅最前線,成為突破難關的先鋒力量。
經歷上百次仿真測試和數(shù)十次硬件迭代,在缺少高精度自動化設備的情況下,團隊手動采集大量數(shù)據(jù);為響應硬件平臺可替代需求,用大量時間進行多輪試驗,確保質量穩(wěn)定可靠;圍繞耐高溫要求,開展系列材料調研、仿真及環(huán)境試驗。團隊成員把爭“先鋒”銘記在心里,刻進一次次攻關行動中,在一個個默默無聞的深夜,從看似無解的困境中闖出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。
眾志致遠:攻堅路的破壁利刃
單絲不成線,唯有攥指成拳,方能鍛造出劈開荊棘的破壁利刃。以“問題導向+守正創(chuàng)新”為行動準則,“尋星致遠”黨員突擊隊在多個領域實現(xiàn)突破。
彭隊長幾乎每天都是來的最早、走的最晚的那個。他依托積累的工程應用相關經驗,帶領團隊從海量的技術資料中抽絲剝繭,準確把握用戶需求,深入分析技術難點,給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和解決效果,為項目前進錨定了航行的方向;老郭作為項目總體技術人員,帶來了新的技術理念,針對新產品特性,有效固化研制、生產、測試及試驗流程,實現(xiàn)了產品的規(guī)范化進程;從學校剛畢業(yè)的新人到團隊可以獨當一面的“小將”,小金的追“星”之路遍布全國,在荒漠深山中與夜空群星對峙,只為精度獲得一絲提升。
調試、失敗、復盤、再沖鋒……一次次瓶頸前的并肩突擊、一次次暗夜里的思維碰撞、一次次失敗后的彼此扶持,換來了團隊多項技術的井噴式突破,在新平臺加持下完成了多輪次的總體試驗任務的驗證,贏得了用戶的交口稱贊。
星鏈縱橫:征途上的高質量答卷
凝視著面前的階段性勝利,突擊隊隊員們清醒地認識到這遠非終點,只是通向真正價值的起點。“做出整機只能及格,滿足產品化要求才有機會答滿分”,為降低成本、提升效率,彭隊長帶領隊員們展開了新一輪的沖刺。
產品化不是“俄羅斯方塊”式的簡單堆疊,需要各專業(yè)總結經驗,推陳出新,既要有繼承,也要有創(chuàng)新。總體方案推倒重建了多少輪,大家已經記不清,但關鍵參數(shù)在大家腦中卻越來越明晰;結構設計在以往大量設計案例中去蕪存菁,還要兼顧新的要求;硬件和軟件專業(yè)密切協(xié)作,攻關新平臺替代、“三化”設計,搭建了可重用性強的標準平臺架構……
在產品化設計的加持下,該產品在試驗任務中表現(xiàn)出色,取得良好的效果,為項目競標論證提供了強力支撐。
根之茂者其實遂,膏之沃者其光曄。“尋星致遠”黨員突擊隊以忠誠為筆,汗水為墨,在航天夢的畫卷上勾勒出了絢麗多彩的一筆。無論是試驗室的攻關,還是外場的堅守,他們始終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信念聚力篤行,書寫更多從0到1的突破。(文/李宇博)